介紹及規劃

緣起

經濟E大調(E.Major Taiwan,簡稱E.Major)成立於2017年5月,為一具有共學特質的非營利組織,由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的一群學生與老師所發起。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在【經濟論壇】課堂上,透過每週輪流主持所選的國際時事,互相進行經驗分享並練習為文章寫統整摘要「之餘」多嘗試一點東西…

我們一直在想怎麼樣有機會能將我們的討論以直白簡潔的方式分享給更多人,同時也讓我們用心寫作的成果有更寬廣的出口,而不會隨著課堂結束後就化為烏有,然後在未來某個時點清理電腦看到以前寫的文章,不小心還緬懷一下然後捨不得刪掉XD

寫東西想要讓人看到,你也知道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個部落格(那時流量最紅的是臉書粉絲專頁,而且還不用成本(笑)

於是E.Major@Facebook就這樣誕生了,一路受到許多同學與學校主管單位的關注,還成為國立臺北大學創新創業中心2017~2018年度的育成團隊之一。

想要長久經營?

臉書粉專有其極限,總該要有個自己的網站吧?基於想要長久經營下去,於是我們就去上了很多課,學會自己架WordPress.org,然後版面一直不滿意最後只好停損(掩面)…

想寫一個專業的新聞時事報導?

總要會收集資料,以及數據視覺化吧…

不然《紐時》、《經濟學人》為什麼要為他們的記者群,上超過 1X 小時以上的新聞資料視覺化處理的訓練,甚至也在GitHub提供了他們開發的R bbplot package,好佛啊

因此我們就又開始學習R,希望可以早日出師科科;後來才瞭解原來R可以搞爬蟲、資料建模與視覺化,也可以整合(靜、動態)網頁,讓所有資料引入分析、寫作、使用者互動全部一條龍完成,根本威武~~

就這樣,成員彼此點的技能點數開始有點不一樣,有時1+1 > 2,有時1+1 → 0 (一整個就很OX💢)

…但是彼此都有個共通的感覺,原來看起來離經濟主修很遠的那些數位工具與程式設計,那些號稱「理工人專屬」的東西,其實也只是用來解決我們生活、學習大小事的手段之一。

也沒那麼難嘛~大不了就Google

看不懂就問問囉,大不了就找個更專業的來搞(喂!沒志氣;屁!這是機會成本;夠了!住嘴)


如何賦予PBL更多的意義與價值?

夥伴之間更底層的感受是,我們認為人文社會科學主修的學生,若能夠賦予數位能力加值,踏在人文與數位整合的浪潮上,我們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面向和切入點將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有更好的爆發力。

而且對我們而言,很多時候數位能力的累積需要仰賴做中學的方式,具體來說是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才能走得比較長久而不會遞減歸零。

經營、自學上課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許多的中小企業或社會公益團體,甚至小農,其實他們都在尋求數位服務的轉型來解決例行事務,將其轉變為自動化,進而讓經營效率更加提升;我們感覺,甚至我們有機會能透過做中學習得的技能,以及經濟所學的分析能力給予經營決策上的幫助。

舉例來說,小農他需要的也許只是過去幾年農作物的產量與價格走勢圖,以及個人到市集擺攤的營收統計,再結合他本身已經有的農業知識,就可以幫助他做出更好的產品定價。

人還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

那,能不能有機會讓我們一路累積起來的能力,可以不只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而已?

若能夠嘗試為科技發展弱勢群體提供相關的發展諮詢,讓經濟這門社會科學,能夠落實在觀察,甚至解決社會議題上,那將會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那我們究竟要叫蝦米名字好捏?

為啥現在突然要切換成英文@@

(Let’s skip the looooong story)

mmm…we are students who major in Economics.(What a meaningless comment🤣

✋ Some key members who are really good at music🎶

Following by Wiki, E major (or the key of E) is a major scale based on Economics, with the pitches E, F♯, G♯, A, B, C♯, and D♯. Its key signature has four sharps. Its relative minor is C-sharp minor…

Why don’t we call E.Major to refine the spirit of being an econ-student and classify FOUR sharps to develop in our Institution?


之所以稱為 E.Major 除了本身就是經濟主修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希望E.Major能如同E major(E大調)一般,對人群產生一股理性中代帶感性的愉悅穿透力。

此外,E大調的四個升記號(#,即英文中的sharp),則代表我們希望更加琢磨發展(sharpen),進而創造影響力四個面向:

E大調的4個升記號

E大調的4個升記號

# 知識分享

每周的Flash Discussion 是成員們分享彼此見聞的時間,透過相互討論,交換各自的想法,最終精選出來自 《經濟學人》最前線的國際新知,同時以輕鬆的文筆分享給大眾。

# 數位共學

成員以共學實作方式學習多媒體設計、程式語言、資料科學等數位技能。我們從做中學,也分享學習中的心路歷程,並互相精進。

# 築夢協作

組織提供資訊科技的新創發想空間與協作環境,讓成員自由發想並以團隊形式實踐夢想中的科技新創計畫。

# 社會回饋

有鑑於資訊科技下中小企業及社會公益團體的科技發展弱勢,組織亦提供相關機構/團體此面向的發展諮詢。

願景

E.Major不僅分享知識,同時也期望成為提供大學生實作機會的平台,因此我們將E.Major定位在「學堂.新媒體」。我們希望每一位在E.Major裡面的成員能夠在組織中探索自己,並且不必害怕犯錯,只管像塊海綿,不斷吸收,不斷成長。最後,我們期許E.Major會是一個終生學習的環境,不論成員們是否離開學生身分,依然可以藉由E.Major精進自己,哪怕只是閱讀一篇我們寫的國際時事報導👍

我們將在這一個願景,具體四個經營面向,不斷地精進並努力找尋實踐的出口,歡迎你的加入!

過去成果2018~2019

以下兩個專案是2018~2019年E.Major組織發展中【數位共學】與【社會回饋】兩面向的具體成果。我們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合作,協助建立了USR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實踐活動】經營發展所需的網頁,以及大廳投影看板,促進活動可見度以及長久經營維繫。

1. USR 社科院大廳投影看板

成員:經濟系林茂廷老師 陳宜榛 陳柏銘

規劃說明:社科院「大廳投影看板」的功能規劃能取代空間較為散落、不環保的紙張海報,成為學生快速接收資訊的集散地。設計內容分為【USR活動報導】、【近期活動(各式演講)】、電子海報專區,期待能夠讓同學更瞭解社科院經營的脈動並促進參與。亦開放學校各社團、活動經營單位提供活動基本資料,協助上架宣傳。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報導【社會實踐】社科院大廳「電子投影看板」Work Out



2. USR 網頁

成員:經濟系林茂廷老師 陳宜榛 李冠緻 王聖曜 陳柏銘

規劃說明:網頁設計過程中,較著重於【社會實踐活動】的事前宣傳有效性與事後活動分享的方便性,因此針對活動本身的宣傳海報電子檔、照片大小的相容性都是設計考量上的重點。此外,額外引入了主流社群網站的外掛插件,方便有參加活動的大朋友、小朋友可以多多分享到自己常用的社群軟體(臉書、Line等等),促進活動的受矚目程度。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院報導【社會實踐】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官網上線


知識分享

E.Major成員不定期的共享國際時事,其中《經濟學人》算是成員分享的主要來源。我們選定《經濟學人》有以下原因:

  • 強化經濟學理的理解與活用

  • 領先掌握時代變化趨勢
    國內傳媒、機構在國際時事報導及分析上,一般至少落後《經濟學人》兩週,更多是沒有報導的國際趨勢。

  • 增強英文閱讀能力

  • 增強論說寫作能力

在閱讀上,同學除了可在https://economist.com免費閱讀外(可能有每天上限),經濟學系有Kindle電子閱覽器可借回家,它每週可更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

  • 經濟學系Kindle借用規則
    推薦同學持續續借回去用,目前使用率很低,可以當成自己的kindle一直用下去(借越久賺越多)

  • 線上訂閱:想練英聽的可以自費線上訂閱,再下載economist app在手機;邊走邊聽,對英聽非常有幫助。

我們認為資訊是需要沈澱才能內化成知識,沈澱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作。在E.Major我們採用medium.com平台讓成員自由分享最近沈澱出來的新知。

medium.com是一個專門用來build-up個人專業性的部落格平台,使用者通常是很認真看待自己的發文期待在上面形成個人專業作品集。老師很推薦同學先註冊一個,有空開始用它來沈澱你的《經濟學人》閱讀訊息,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大概一年後你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成長。

E.Major的心得分享是自願性的,我們希望維持一個很單純的喜悅知識分享環境——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讓其他人感受到,甚至一起成長。成員在medium.com若有不錯的心得,除了發佈成自己的story,也可以順便submit到E.Major刊登,我們會進行編輯並同步發佈在E.Major臉書粉專上。

數位共學

在同學有了R的入門基礎後,老師規劃了以下三門課建議成員修習,除第一門為非成員也可修選外,其餘兩門對大學部學生只開放給E.Major成員。

  • 經濟資料視覺化處理【選修】:
    R的另一個強項是資料視覺化,包含靜態與動態兩部份。所謂靜態指得是產生.jpg, .png之類的圖檔,而動態指得是web-based可讓讀者互動的網頁資料視覺設計。資料科學在進入到模型化前會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做視覺資料探勘,所以是有志成為資料科學家的必修課程之一。

  • 大眾傳播科技——自主學習【通識向度4】:
    這門課是自主學習,老師針對只有R基礎成員所設計的課程內容。在這門課老師會教授成員進階R程式語言,特別是在functional programming,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及environment概念介紹。有了這些進階知識,同學以後在學其他語言如Python, C++,Javascript會更得心應手。此課程的另外一部份是在教授成員如何與互連網資料產生程式互動,結合「經濟資料視覺化」課程,這部份在讓成員俱備有未來參加各類數據應用APP競賽的能力。老師期待未來E.Major可以持續派出不同團隊去參加這類比賽。

  • [研究所課程] 經濟數學程式設計專題:
    這門課的設計有兩個目的:一、教授成員Python程式,及其與R的揉合,取兩者強項(稱之為PRython。);二、透過Python來學習進階的數學工具,除了用在解經濟模型外,有一大塊是在為了理解機器學習理論做準備(同學大二統計學完後,再配合此課程基礎應該可以立刻接其他機器學習相關課程而感到得心應手。)
    唯此課程開在研究所,基本上大學部只能開放給三年級(含)以上學生選修,但要在大學四年內完成資料科學所有知識訓練,老師想過勢必要在大二就學這些內容。因此老師提議,大二同學當做是有修這門課把它完整學完,等大三時你們再註冊這門課(但可不用再上此課),老師大三才把學分及成績還給你們。

    可能有同學問,那為什麼不開在大二?

    開在大二所有同學都可以選,即使不適合的人也會選進來,這會影響到課程內容規劃反而造成大家都學不到位(我怕只上完Python入門就沒了)。以老師對學校不同系資料科學相關課程的理解,目前不少都有點到為止、瘙不到癢處的問題。

Q:大三之後呢?

A:到時老師會推薦一些學校相關課程給成員,相信應該很容易接得上去,重點是讓自己在大二結束做好一切準備。


Q:大二的三主科聽說都很重?會不會影響到經濟學習的狀況?

A:時間預算有限,trade-off總是會有,但老師盡量以學生收吸最佳速度來進行。其中,「大眾傳播科技——自主學習」可以spread out成一整學年完成,但老師會視成員進度在上學期就給出成績;我相信E.Major的成員並不會因此下學期就耍白爛了;另一門,由於有碩士生一起修習,所以進度無法放慢,但由於大二成員要到大三才拿得到成績,你可以在大二過程中放重心在聽課及練習,依自己課業沈重度決定要不要完成其他作業或專題,到大三再完成即可。

研究所那門會有數學理論,如果課業太重可以不上沒關係。


Q:課程時段和我的其他排課衝堂怎麼辦?

A:除「經濟資料視覺化處理」的時段沒有彈性改變外,另外兩門都是開學後才和同學協商上課時段,而當中的「大眾傳播科技——自主學習」是彈性團隊自主學習課程,其學習方式更無需有固定碰面時間或地點,完全視最後學習內容所需來規劃。


以上三門課並不要求成員一定要修,老師針對以下幾類成員提供修課建議:

  • 不打算走資料科學:可只參與《經濟學人》討論即可(也可改修「經濟時事與多媒體出版」就好,這課在一邊討論經濟學人,一邊學習如何用RStudio架構網頁。)不過老師還是建議修「經濟資料視覺化處理」,因為大部份工作都有作圖的需要。

  • 喜歡程式但不打算走機器學習:「經濟資料視覺化處理」及「大眾傳播科技——自主學習」,前者會學到怎麼做一個web-based APP,後者會學到更多web-based skills;兩者合起來有助於寫APP。

  • 喜歡程式也好奇機器學習:建議三者都學習。